安陆新闻网消息(通讯员 甘武进)3月初,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从3月28日起部分药品降价,特别是主要用于治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共涉及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3月31日,记者走访发现,目前,我市大部分医院已完成价格调整,开始实行新价格。此外,市区不少药店的相关药品也已进行了价格调整。
这已经是我国第27轮药品大幅降价了。对于民众来说,当然是个好消息,因为药品价格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切身利益。但是从此前26轮的实效看,多次降价的结果并没有使民众体会到其中的实惠,不少人感觉,医药支出仍然在大幅上涨,医药负担越来越重,大家还是在无奈地承受着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
笔者认为,其直接原因是政府主导的药品降价行动遭到了医药企业和某些行业人士或明或暗的抵制,其效果最终也难免大打折扣。比如说许多医药厂家对这种指令性大降价早已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旦降价范围确认,它们一方面迅速调整产能,将被选中的药物品种产能边缘化,另一方面将这些药改头换面 “新瓶装旧药”,换个名字重出江湖,从而理直气壮地游离于降价令之外。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对此,相关部门要有所作为。一是要把握好药品定价关,制定出合理的指导价;二是在药品的使用上,要建立一套医生使用“零利润”基本药物的医疗制度,让低价药得到广泛的应用;三是严把药品“生产关”,对于生产工艺相同,生产原料类似的药品,不妨以“化学名”作为审核的依据,杜绝 “一药多名” 、“新瓶装旧药”的现象等等。多方联动,采取打“组合拳”的方式多方发力,走出以往药品降价、百姓难得实惠的怪圈。
其实,对于普通患者而言,千实惠、万实惠,少花钱便能治好病最实惠,他们所关心的不只是药品均价降了几成,而更在乎自己药费开支是否真的下降了。因此,相关部门还是要从各个方面加大监管力度,让民众既看得见药品降价,也看得见降价药品,真正地惠及民众,扭转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