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程荣东 本报讯 3月29日一大早,安陆市陈店乡上周村养殖户周行友就赶着3000多只羽翼渐丰的“鹅宝宝”走向田野,觅食刚见青的杂草。看着欢快觅食的鹅苗,周行友喜得合不拢嘴:“这是正月初十从四川买回的川白鹅,饲养三个月就可出售,直接销往广东,每只纯赚10块钱不在话下。”这是安陆引导农民瞄准市场缝隙,打“鲜”牌,卖“稀”货,做“早”字文章的一个缩影。
吃新鲜、吃时尚、吃健康已经成为市民的新理念,广大农民把目光紧紧盯住城里人的餐桌和饭碗。辛榨乡张付村农民看好近年来甜玉米在市场上走俏,引进“美中玉”、“华甜玉米”等品种,并在武汉白沙洲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地建立销售点,种植模式也由以前的一年一茬发展到现在的一年三茬,每亩收入可达8000多元。乡政府积极引导,群众争相打“鲜”牌,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增加收入。今年,全乡有100多户种植甜玉米,面积达800多亩。
安陆引导农民围绕市场种赚钱作物,今年果药杂菜面积达20万亩,农民过去“三月办棉整秧田”的单一春耕模式,已被植草盘花、种药种瓜种杂五花八门所代替。一些乡镇还依托独特的自然优势,引进小杂粮优质品种,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农户大力发展谷类、豆类、薯类等小杂粮种植加工。并引入“公司+农户”市场运营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引导农民抱团闯市场。目前,全市小杂粮产品有10多个品种,年产值1000多万元。
安陆大力倡导“时差农业”,推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晚我早,人少我多,人多我反季节”的种养模式,注重在改变传统农时上下工夫,打好时间差,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以早上市抢占市场空当。同时,还注重在“晚人一步”上做文章,推广种植秋延迟蔬菜、夏秋晚熟瓜果,使其比依照传统农时种植的作物效益高出一倍以上。目前,全市“时差农业”种植面积已超过万亩,1000多农户从中受益,亩均效益突破3000多元,比普通模式种植效益提高一倍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