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家人聚餐。
■除夕祭祖。
记者新春走基层
新快报记者体验鄂中安陆温情年味
■新快报记者谭欢文/图
安陆,位于鄂中腹地的县级市,是楚文化发祥地,是历史上郧子国、德安府所在地。其蝴蝶状版图内,最高峰为白兆山(碧山),母亲河是府河(涢水),故名曰“碧山涢水”。
连年先后在粤鄂两地过春节,今年重温故乡安陆的年味,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独特的祭祖仪式,马拉松式的“谈年饭”,还有温情暖暖的守岁……
过年腊月廿三始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在湖北,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有民谣云:“二十三,送灯盏;二十四,剔鱼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猪肉;二十七,除脏迹;二十八,福鸡鸭;二十九,家家有。”
安陆也大抵如此,但该地有“麻城过籍”之说,自元季兵燹,土著几尽,洪武二年,麻城人徒来四境,聚族而居,各袭其风,各沿其俗,是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至除夕当晚,家家户户打扬尘,做卫生,为除旧。用年画贴墙见新,为迎新。
祭祖八大碗五样菜
大年三十,华灯初上。年夜饭前的重点环节——“祭祖”开始了。厅堂内,父亲准备了一张大方桌,摆上九张凳,九副碗筷。
神像下的壁橱内,一对红烛亮起来,父亲毕恭毕敬点燃三炷香,插在盛满白米的香炉中。此前,在门口地面,他用秸秆灰画了圈,纸钱堆烟火缭绕。
鞭炮声响,母亲用餐盘端来了饭菜。父亲小心翼翼接过,在桌面上摆放了八大碗菜,红烧五花肉,油炸豆腐,荤素搭配,有鱼有肉。仔细一看,三样菜都是双份的。母亲笑着解释,这叫“好事成双”。
敬酒是有讲究的,酒具是每年一新,酒是新开封的好酒。按照酒席座次顺序,父亲先为八个杯子斟上酒。
“祖先们,今天是大年三十,接您老们吃年夜饭。”父亲边说边将筷子搭在菜碗边,然后又一轮斟酒。
过了三巡,父亲又将杯中酒倒回壶中,再盛满热乎乎的米饭,后倒上茶水。“祖先们,您老们吃饭宴菜(方言,意为劝吃饭菜)。”自始至终,父亲神情严肃认真,他说为了不打扰祖先用膳,自己身体不能与饭桌接触。
“谈年饭”边吃边聊迎新年
大约半个钟头后,轮到吃年夜饭,饭菜已焕然一新。母亲用整天时间精心打造了一顿盛宴,一家八口人围在18道菜的餐桌前。
弟弟准备了葡萄酒,而父亲坚持要喝带劲的白酒。最后大家相互妥协,先喝葡萄酒,再喝白酒。“爸,敬您老身体健康,来年顺顺利利。”我举杯起立,父亲满脸堆笑,一饮而尽。“哈哈,还是白酒有味,这酒(葡萄酒)像喝糖水。”一番话,满堂哄笑。
“来,吃点青菜。”母亲向每个碗里夹了一筷白菜,“做人要‘清清白白’”。每逢此时,母亲总是忙着夹菜的,但眼看一碗白花菜小炒肉(当地特色菜)差不多光了,她又连忙端过盘子,“过年菜不能吃光,要留一些,这叫‘年年有余’。”
大家红面微醺,边吃边聊,差不多两三个钟头。父亲说,年夜饭就是团年饭,也是“谈年饭”(安陆方言中“谈”和“团”同音)。
守岁围炭火看春晚
尽管口味不同,但春晚是大家年夜饭共同的最后一道菜,我家也不例外。
大家围在火盆边,话题不一样。父亲还在问“今年怎么没有赵本山”,妈妈为老戏骨张国立的亮相兴奋不已。弟弟翻看着手机,网络上关于春晚的段子更新及时,铺天盖地。他不时打断大声朗读,引来声声大笑。
马年来临的钟声敲响,屋外远近的鞭炮声轰轰隆隆。父亲起身出门,端着祭品和香蜡纸炮。这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家乡人称之为“出行”。
烛台是父亲用泥做的,上宽下窄,梯形立方体。父亲说,这既像一个金元宝,招财进宝;又像一个帆船,顺风顺水。鞭炮又响起,红烛随风摇曳。父亲虔诚地跪在烛台前,一字向东排开祭品,磕了四个响头。“祖先保佑,保佑我家大儿子在南方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拜跑年”一天赶场好几趟
在湖北,拜年也是很有讲究的。大年初一,要给父亲家族的长辈拜年;大年初二,要给母亲家族的长辈拜年;大年初三,要给妻子的娘家人拜年;大年初四,给亲友拜年;大年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湖北人有拜财神的习俗。
而一些亲戚众多的家中,拜年不仅要一副硬脚板,更要一个好胃。越早去拜年,对方便越高兴。而在当地,中午12点一过,是不能去拜年的。要赶在年初七前,将七大姑八大姨拜访一个遍,是一个考验。
以记者亲身经历为例,父亲有兄弟4人,各家路程加起来超过200公里。每到一家喊声拜年,来不及喝上一杯茶,就匆匆赶赴下一家。如此,到中午前终于赶到最后一家。
接下来数天,依然马不停蹄。比这更艰巨的是山吃海喝,有时在一天内要赶三四个场,实在不易。
当然,对于整年在外奔波的人们,能在春节亲友相聚,一诉衷肠。过年这些事,不会让他们“累觉不爱”。
记者手记
春节是结不是劫
春节期间,一则题为《盘点80后过年九大怕》的帖子引起网友共鸣,高额的人情消费催生了“恐年族”,也让寓意祝福的传统习俗变了味。此外,结婚了吗?工资多少?年终奖多少?什么时候买房……大多数80后、90后,面对长辈们的“关切”,他们只能“呵呵呵”,感叹人艰不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对于不能回家的人来说,有一种漂泊的失落感。有一句唐诗很能透露这种心情:“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旧时北京人过年时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亲人要新年团聚,没回来也要给他摆一双碗筷。
在许多地方,年夜饭的餐桌上必定有鱼、肉做成的丸子以及其他象征团圆安乐的菜肴。人们在年夜饭中更看重的是亲情与团聚,这是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
如此,面对春节的诸事烦心,我们是否用另一种心态面对呢? |